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陳仕緯

傳統投資流程的3大盲點,和目標導向投資的優勢

已更新:6月23日

根據證交所統計資料,2020年台灣證券總開戶人數,成長至1,124萬人,約占總人口47.3%,也就是平均每2人就有1人參與股市投資,實際交易人數更達到438萬。再從投資人年齡觀察,各年齡層開戶人數占人口比重普遍提高,尤其是20至30歲年輕族群,占比從5年前25.4%快速增加至36.1%,成長至123萬人。


然而大家對於投資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,曾聽聞隔壁老王「玩」股票把本翻了個幾倍,但誰誰誰賠掉多年老本的消息也是屢見不鮮,究竟投資要如何開始?


風險與報酬的關係


多數人投資無非不是希望把錢變大,但我們先來談談報酬的本質是什麼?比起銀行存款,為什麼投資可以得到額外的報酬?


目標導向投資
風險報酬關係

報酬來自投資人多承擔的風險,也就是風險溢酬。而風險與報酬是一個光譜,一端是「低風險、低度不確定、高把握度,換取的也就是低報酬,相對也是低虧損的可能」,另一端則是「高風險、高度不確定、低把握度,換取可能的高報酬,相對也是高虧損的可能」。


但是這邊的風險不包含因無知所導致的危險舉例來說,因疾病就醫,醫生建議動手術,但附註有多少機會治癒、有多少機會無效或有副作用,這就是風險。但若是茫然採信、服用未經證實的偏方,甚至可能對自身生命帶來危險。同理,缺乏對金融工具的了解,茫然聽信所謂保證獲利、全無風險的措辭,可能就是個危害自身財務的金融陷阱

再來談談以下兩種不同的投資流程。


目標導向投資
兩種投資流程的比較

風險屬性評估的傳統投資流程


實際上,無論到銀行或證券商開戶,服務人員會請您填寫KYC表(Know Your Customer),這當中包括您的基本資料、職業類別、現有資產負債以及投資風險屬性評估


投資風險屬性評估包括以下幾個問題:

  • 是否曾經持有任何投資產品?

  • 對投資標的類型偏好?

  • 曾使用過的投資方式?

  • 如果進行投資,預估的投資期間會多長?

  • 就長期投資而言,所期望平均年投資報酬率是多少?

  • 就長期投資而言,所能承受每年最大投資損失是多少?

  • 若有緊急突發事件發生時,所持有的備用金相當於幾個月的家庭開銷?

經過KYC表評分後,服務人員即會建議您低、中、高風險的投資工具,這樣的流程我們可以描述為「風險承受度 → 投資商品 → 報酬 → 生活方式」


也就是由我們的風險承受度來決定所能使用的投資工具,由此工具可能帶來的報酬決定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,報酬好就豐衣足食,報酬差就縮衣節食。按照風險承受度來選擇標的,整個流程聽起來蠻有道理,但可能忽略以下幾點:


一、因外在投資氛圍而受影響的「人性」

市場好就衝、市場差就縮,「究竟能承受多少風險」是容易受大環境影響的模糊感受,像是2020年3月因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市場時,恐懼情緒攀升,許多人喊著現金為王。然而6月後逐步回穩,再到此時一片歌舞昇平,因為對前景樂觀,認為虧損機會小,所以評估自己風險承受度大(實際上是想賺取高報酬),但實際遇到市場大幅震盪時心理狀態及行為決策往往又有所不同


二、能否達成財務目標

如果一個風險趨避的保守投資人,但是為了達成投資人所希望的生活方式,在評估工作收入、生活開銷和累積資產等財務情況後,若不透過較積極的投資工具,追求較高的報酬率,有可能無法達成所有財務目標。若僅用風險屬性評估,可能會造成最後退休金準備不足等問題


三、投資紀律的維持

風險屬性評估也無法瞭解投資人的投資策略。在缺乏策略的情況下,投資人可能追求越高報酬、卻又極度厭惡虧損,並且很容易因市場短期震盪影響投資行為。比如在2020年3月疫情重挫市場時選擇趕緊抽身或大幅降低自己的持股。

目標導向投資的流程


  1. 設定目標

  2. 釐清現狀

  3. 找出缺口

  4. 擬定策略

  5. 選擇工具

  6. 定期檢視


在經過整體規劃後,可以將資源做不同配置,像是保險和投資,而投資重點是協助達成財務目標。目標需求導向的投資流程可以描述為「生活方式 → 目標報酬 → 資產配置 → 風險承擔」,這樣的流程比較能達成我們理想的生活方式,因為:


一、投資目的及必要性

若是為了達成各項財務目標投資是否必要?而在評估整體財務狀況後,可以設算出所需的「目標報酬率」,比如只需要年化報酬率3%就能達成所有財務目標,那麼就可以使用相對應的資產配置(Assets Portfolio),並承擔該配置的風險。


這可能與一般人的直覺相反,錢不是越多越好嗎?報酬率不是愈高愈好嗎?


這回歸到風險與報酬的關係:如果僅需要低的目標報酬率、甚至放銀行定存就能完成所有財務目標,那還有冒險的必要嗎?但若是需要年化報酬率20%才能達成所有財務目標,這就取決於市場是否存在可以提供這樣報酬率的投資工具?把握度有多高?能否持續?面對可能的虧損,是否吃得下飯、睡得著覺?


二、根據真實需求,而非以指數來評估績效

在Dr. Daniel Crosby著作《行為投資金律》也提到相同的概念──目標導向投資(Goal-Based-Investing)多數人會將自己的投資績效與大盤指數做比較(比如 0050),這有助於我們和周遭的親朋好友聊上幾句,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。


然而相較於利用市場指標來評估回報率的傳統方法,「依據需求的目標導向投資者較不容易在市場大幅波動時陷入恐慌,且較不容易對自己的投資組合做出因理解不夠充分所導致的改變,能確保我們繼續投資,提升儲蓄行為,還能讓我們繼續穩住自己的長線投資思維。」


這樣子的差別顯現在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)亦即在經過目標導向的區別後,投資人了解這筆錢的目的是未來18年後子女的教育金,或是未來30年後自己的退休金,所設定的策略和時間都會有所不同,即使市場短期跌了也不必擔心是否要停損、漲了也不必擔心是否要停利。


「如果我們能將自己最重視的價值,置入到投資過程中,我們就能確保自己獲得所需的回報率,讓自己的眼光能堅定地放在長期投資目標上,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而擔心受怕。」— Dr. Daniel Crosby《行為投資金律
「投資的目的不在於打敗其他人,而是掌控處在這場遊戲中的自己」— Jason Zweig《智慧型股票投資人

是投資還是投機?目標導向投資才能讓人安心


您有多少本金參與在投資市場呢?您的投資策略為何呢?更重要的是,您的投資目的是什麼呢?


試想2個狀況,一個是投資本金1,000萬、年化報酬率5%;另一個是投資本金100萬,年化報酬率30%。單看1年個別獲利50萬和30萬。這說明什麼事呢?本多終勝?嗯,是的,但比這更多。


如果在前面的狀況下,加上一個條件是您的總資產總共有1,200萬,那麼您願意拿出多少錢投資?這就取決於您對投資的把握程度。試想,在投資市場上,是獲取報酬率5%容易,還是獲取30%容易?相對的,你的心理和財務狀況能否承受可能5%以上或30%以上的虧損?


在目標導向投資策略,我們瞭解必須讓資金充分參與市場才能達成財務目標,而且是透過長期的持有期間以及有把握的投資方式,至於如何做可詳見《投資是尋找聖杯的遊戲?透過資產配置讓你解除焦慮、又獲得好報酬》。對比投機,則是賭一把試試手氣、見好就收,賠了就摸摸鼻子說投資有賺有賠、當作繳學費。


投資只是在整體財務規劃的其中一環,理財規劃關心的是整體財務狀況的平衡,包括緊急預備金及風險保障額度是否足夠?以及如何提高投資本金,這涉及可能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等其他策略。投資要成功達成目標,真正的關鍵不只在投資工具本身,而是要透過全方位的理財規劃,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,擬定理財計畫藍圖,打造完整的理財系統,並且有紀律地執行。


 

若您想進一步瞭解,歡迎預約諮詢,我將與您聯繫,將理財規劃的觀念和做法傳遞給您。


歡迎點擊以下了解更多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